科技创新决不能满足于“追尾巴”“照镜子”,别人走过的路或许好走些,但只有敢于开拓自己的路,才能绕过旧有创新壁垒、跳出“卡脖子”困境,在新的赛道上与先行者赛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独辟蹊径、自立自强,唯有摆脱路径依赖,敢于走自己的路,才能踏上创新驱动发展的高速轨道。
(资料图)
新华社资料图
“1990年我曾将虚拟现实翻译成灵境。今天元宇宙概念兴起,我觉得灵境较之元宇宙,表达的意境更为广阔深远,也更有中国味。”在刚刚落幕的中关村论坛上,“钱学森数字人”正式发布。参照历史资料、依托深度合成技术,这位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再次“出现”在全球观众面前。
如今的中关村论坛,已成为全球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而其背后,则是中国整体科技创新实力的不断提升。多模态人工智能大模型、超低功耗处理器芯片、离子阱量子计算机……创新元素持续涌动,前沿领域捷报频传,国之重器相继问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申请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7万件,连续第四年位居全球首位。“中国这一世界工厂正在转变为一台庞大的研发机器”“在科技行业发展上,中国与西方国家已步入相互借鉴阶段”,当中国科技爬坡过坎攀上高点,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下一步创新之路要怎么走”亦成为一道必答题。
科技创新决不能满足于“追尾巴”“照镜子”——这是多年前,钱老在谈及国防科技创新时的告诫。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现代科学的后来者,参照学习、总结提升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我们不必讳言“追尾巴”“照镜子”。可当打下必备基础、走过了初级阶段,就不能也无法停留于跟跑并跑、照葫芦画瓢。越是探索到前沿领域,便越如行至前所未知的“无人区”,攀登人迹罕至的“高寒带”,或是根本没有现成道路可循,或是极少数人掌握着关键技术、却绝不肯“倾囊相授”。“无路可走”之时,唯有摆脱路径依赖,敢于走自己的路,才能把探索的脚印串联成通往成功彼岸的路。
回首中国创新,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一路走来殊为不易。曾几何时,我们跟在发达国家身后,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缩小发展差距,前进的每一步无不饱含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坚韧,更不乏仰人鼻息的痛楚、受制于人的尴尬。点滴不弃终有所成,当中国在许多前沿领域都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摆在面前的皆是关乎发展命门的“卡脖子”难题,必须在没有什么“参照系”、没有现成路径的情况下攻坚进军。眼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国际竞争愈加激烈,而个别国家为垄断科技优势,强推“脱钩断链”、打造“小院高墙”,再度增加了科研创新的不确定风险。强化基础研究、依靠自主创新、做到自立自强是唯一的突围之路。
寻求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当然意味着更大的探索投入、更多的失败风险,但也意味着可能获得换道超车的惊喜。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西方的技术封锁让中国通信技术举步维艰,我们抛开传统架构、进行重新定义,仅用一年多时间就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万门程控交换机,不但打破了“七国八制”的垄断局面,而且开创了中国特色的技术发展路径。在西方国家老牌强势产业汽车领域,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重新定义了车辆架构,绕过了燃油车造车领域的传统短板,实现向西方国家的反向输出。再看长期被美国制霸的无人机,续航难题始终未解,我国以智能信息处理和高能激光技术作为支撑,通过安装特制机载光电转换模块,实现无人机“永不着陆”。实践证明,别人走过的路或许好走些,但只有敢于开拓自己的路,才能绕过旧有创新壁垒、跳出“卡脖子”困境,在新的赛道上与先行者赛跑。
某种程度上,评判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国之重器”背后的硬核实力是一方面,研究范式和话语体系构建的软实力则是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比拼异常激烈,一国在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关系到该国的某些科技项目是否能够得到国际认可,甚至更为具体的市场待遇。长期以来,西方科技话语居于强势地位,而我们在沿用许多西方的知识方法、研究范式之时,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西方话语权的一种强化。作为一个巨大的科技创新体,中国必须有自己的科技话语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像钱老多年前对于“灵境”概念的提出及发展预测,多处内容与当前“元宇宙”不谋而合。如若这些现象级概念皆出自中国,那将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在解决某些问题时,经典计算机需要1万年,量子计算机需要200秒。”中关村论坛上我国研究人员的分享,让人更加期待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今天,中国已踏上创新驱动发展的高速轨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独辟蹊径、自立自强,创新探索必将加速中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步伐,为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 京报网
编辑 刘思博